11月9日下午,我校在平原路校区一号行政楼417会议室举行“社会科学研究观念创新与转型”学术报告会。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建军教授作了主题报告。各学院部分教授、博士以及主抓科研工作的领导出席会议。报告会由科研处副处长刘骥鹏主持。
刘建军教授首先对经济社会与高校转型发展新常态下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观念创新与转型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一个学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往往也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围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回应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关切。他表示,国家注重各类学科、人才的均衡发展,通过支持青年课题大力资助青年社科人才的成长,这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就社科课题的研究,他重点强调了三点:一是要有问题意识。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研究该问题,都要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表述;同时还要考虑最终研究成果的受众,不能钻进象牙塔自娱自乐,要切实对社会对政府对学科发展有所增益。二是要紧扣关键词。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关键概念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乃至重新予以解读,深入叩问核心概念往往就会发现新的思路。三要注意研讨。课题从选题到论证要开展各层面的研讨,多听取专家、同事乃至学生的意见。
刘建军先生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高校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副校级),英美文学、文艺学、世界历史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在西方文学史,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欧洲基督教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突出的学术建树。
报告会后,刘骥鹏副处长从申报批准情况、基本经验两个方面总结了我校2015年度国家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并重点强调了几点比较有效的措施:一是强化相关认识,即持续实施“国家级项目培育计划”,以应用型课题带动全校科研转型发展;在战略上藐视对象,克服因妄自菲薄而滋生的畏难情绪;在战术上要重视对象,注意化解因盲目乐观而滋生的松懈情绪。二是突出几个重点,即力求多点突破;保持整体协同;注重申报质量;提高研究效率。最后,他代表徐茂田副校长就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进行了安排。